淄博疫情为整座城市按下了“暂停键”,却丝毫没有停下医院“急诊人”忙碌的脚步。作为医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,我院急诊科再一次被“推”到了疫情“前沿”阵地,迎来了更大挑战。 急诊科承担着院前、院内急救、预检分诊、发热门诊、全院核酸采样5项工作,有医务人员54名,其中内科急诊、外科急诊共有医疗人员21人,护理团队29人,司机3人,担架工1人。3月10日,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的全面展开,该科护理人员被抽调4名骨干参加支援周村核酸采样工作,随着发热门诊工作量加大,护理人员也由5人增加至7人。 “剩下的急诊急救17人中,还有1人怀孕,2人在哺乳期,上下夜班需要8人岗,全院核酸采样也需要2人完成。”该科护士长孙翠说,人员力量成为她们面临的“第一大”挑战。 而此时,急诊科人员表现出高昂的工作斗志,“没有过不去的坎,我们能行。”“医院已经抽派了那么多人员外出支援,各科室都很紧张,我们不给医院添麻烦。”于是科室人员开启停止休假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加班连轴转模式。孙翠说,由于科室人员减员严重,加上临时性防控工作多,排班成了她最“头疼”的工作,出现了1周排班变动6次的最高纪录。但感动的事情也一件接一件。3月27日,又有2位护理人员因小区封闭无法上班,就在孙翠为值夜班人员发愁时,发热门诊主管护师孙丽娟的电话如约而至,“护士长,是不是我们科又有人被隔离了,今晚的夜班我来上。” 刚下夜班的孙丽娟不顾自己还处在腿外伤康复期和家里的2个孩子需要照顾,第一时间“请战”连值夜班以解科室人员之忧。而孙丽娟的举动也是科室人员的一个缩影。 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,更多患者选择到急诊科就诊,使得工作量加大,在3月中旬“愿检尽检”期间,科室一晚急诊采样达到140余人。发热门诊医护人员为了节省防护装备,更是工作期间不吃、不喝、不上厕所,白班人员连早餐、午餐都严格控制进水量,“就怕班中上厕所要浪费一身衣服,所以只有晚上回家才敢放心吃饭。”发热门诊护师杨琴说,3个礼拜的发热门诊,自己体重减轻了10斤。 由于疫情防控实施交通管制,限制了私家车的出行,救护车一度成为病人出入院的“专属”工具。因此,急诊科除了正常的急救出车任务外,还担负部分出入院病人的转运工作,工作量增加至原来的3倍以上,每天“马不停蹄”的奔波于医院和城区、山村之间的路上。 遇到转运发热病人,救护车就成了一个流动的“发热门诊”,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全副武装,防护服、N95口罩、一次性帽子、橡胶手套、靴套一样也不能少,工作时的“笨重”可想而知。3月15日,接到120电话,要求到文昌湖管控区附近接诊一位患者。患者是一位体重180斤的独居老人,居住楼房没有电梯,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,每人拿着20公斤重的抢救装备爬上3楼, 3名医护人员给病人简单处理后,小心翼翼地将病人从楼上安全转移至救护车时,他们已全身大汗淋漓,自我逗乐“免费做了一次桑拿”。 因为身着防护用品,在急救操作时往往不够灵活便捷,这就更加考验她们的真实“实力”。3月22日上午,120救护车送来一位长期卧床、血压60/50mmhg的高烧病人,病人当时病情极其严重,需紧急建立静脉通路,快速升压治疗。护士张坤因护目镜充满雾气,但凭着娴熟的技术“盲穿”一针见血,迅速给病人建立了静脉通路,为病人后续用药赢得了宝贵时间。 疫情期间,急诊科病患人员流动大,院感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,因此除了正常接诊工作外,她们每天还要做好留观室、急诊抢救室、救护车等的消杀工作、患者及陪护人员的排查管理工作,以保证医疗环境的安全。 作为科室护士长,孙翠不仅急诊、发热门诊两头跑,管理着科室日常事务外,还要参加视频培训学习、疫情防控会议、现场培训指导、协调工作等,每天早来晚走。3月27日晚上9点,孙翠回到家时再也无法压制已久的心情,任由自己痛哭一场。“平时工作的高强度使自己那根弦绷得紧紧的,就害怕哪里出现差错,但我是一名党员,我必须保持最佳状态坚守工作岗位。”孙翠说科室每个人都相互激励、互为榜样,这是给她工作的最大动力。 从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我院急诊护理团队始终站在医院抗击疫情的最前沿,用无所畏惧和甘于奉献书写了一曲急诊护理团队赞歌。 (司莉召 刘小芸)
|